安全动态

揭秘网络安全人才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路径!

来源:聚铭网络    发布时间:2025-10-24    浏览次数:
 

一、SOC智能化转型的紧迫性

安全运营中心(SOC)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根据SACR《2025年AI-SOC市场格局》报告,当前企业平均每天需处理约960条告警,大型企业则需管理来自28种不同工具的日均3000余条告警。其中近40%的告警未经调查,61%的安全团队承认曾忽略事后证实关键的告警。

传统SOC模式已难以为继。AI技术正从实验阶段迈向SOC实战部署,88%尚未采用AI驱动SOC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内评估或部署相关平台。

随着厂商纷纷推出"AI赋能的SOC自动化"方案,安全决策者的挑战已从认知转向评估。核心问题不再是"SOC是否需要AI",而是如何衡量其实际效果并选择既能创造价值又规避重大风险的平台。

二、思维转型:从传统SOC到现代SOC

构建AI增强型SOC始于思维转型而非技术采购。传统SOC依赖静态规则、人工分诊和被动响应流程,分析师耗费大量时间处理告警和优化检测规则,这种模式既不可扩展又加剧告警疲劳。

现代SOC的运作模式截然不同:分析师角色从"执行者"转变为"系统指导者",负责监督结果、验证AI决策并制定自动化策略。管理层也需调整认知,学会信任AI辅助而非替代人工判断。

转型动机清晰明确:

• 缓解告警疲劳,避免漏报事件

• 确保每条告警都经过调查

• 在不扩编的前提下提升生产力与SOC容量

首要任务并非选择平台,而是推动SOC模式进化——明确变革的必要性。

三、AI-SOC架构模型与交付框架

SACR报告从四个维度定义了新兴市场格局:自动化范畴、交付方式、集成模式及运行环境。

1. 功能领域:自动化范畴

(1) 自动化编排(SOAR+)与Agentic SOC

这类系统如同SOC的"中枢神经系统",协调SIEM、EDR、云服务和工单工具的联动。它们结合确定性规则与具备推理能力的Agentic AI,可自动丰富告警上下文并执行遏制措施。相比传统SOAR工具,其优势在于跨系统的动态响应编排,特别适合复杂企业或MSSP环境。

(2) 纯Agentic告警分诊

专注于解决SOC最棘手的告警过载问题。通过部署Agentic AI分析师自动完成告警分诊、调查和优先级排序,仅升级已验证的真实威胁。这种模式能快速减轻一线工作负载,是多数团队最实用的AI落地起点。

(3) 分析师协查助手

作为人类分析师的数字助手,在调查过程中辅助生成查询、汇总证据和构建上下文,在保持人工判断核心地位的同时提升效率。

(4) 工作流/知识复制

捕获资深分析师的事件调查方法,将其转化为可重复的自动化流程。该模式能规模化传承机构知识,但需要充足时间和专家投入进行训练。

2. 实施模式:交付方式

(1) 用户自定义/可配置型

提供从部分到完全的灵活性,安全团队可通过脚本或低代码界面设计调整Agent、检测逻辑和工作流。适合重视适应性和自主权的成熟企业。

(2) 预封装/黑盒型

以开箱即用方案交付,具备快速部署优势和持续研发红利,但决策逻辑透明度低且定制能力有限,适合优先考虑易用性的团队。

3. 架构类型:集成模式

(1) 集成式AI-SOC平台

直接摄取分析原始安全日志,兼具AI-SOC和SIEM替代功能。通过自有数据存储实现历史基线分析、异常检测和回溯调查,显著降低日志存储成本。

(2) 连接覆盖式(基于现有SOC/SIEM)

通过API在当前系统上叠加智能层,快速实现价值但依赖上游告警质量。

(3) 人机工作流仿真

复制分析师在现有界面中的操作模式,需要已验证的工作流作为基础。

4. 部署模式:运行环境

• SaaS:全托管服务,部署维护最简单

• BYOC(自带云):AI层由供应商提供,数据保留在客户云环境

• 气隙隔离本地化:完全隔离部署,适用于高监管行业

四、AI-SOC平台落地风险考量

• 基准缺失:缺乏衡量准确性、效率与ROI的通用标准

• 决策黑箱:部分系统缺乏告警分析过程的透明度

• 合规风险:需确认是否符合GDPR、ISO 27001等框架

• 供应商锁定:集成平台可能造成迁移困难

• 技能转型:需规划分析师向自动化监督的角色转换

• 集成复杂度:评估与现有SIEM/EDR系统的API兼容性

• 自动化依赖:需保留人工复核与干预机制

• 模型漂移:确认威胁情报的持续更新机制

• 经济风险:警惕按数据量计费导致的成本激增

五、AI-SOC供应商评估要点

检测与分诊:

• 自动分诊与人工升级的告警比例

• 低置信度告警的处理机制

• AI决策过程是否可审计

数据主权:

• 数据所有权归属

• 存储位置与留存策略

透明度:

• 人工覆盖AI决策的机制

• 分析师反馈如何影响系统迭代

技术栈适配:

• 与现有安全组件的集成深度

• 是否引入新界面复杂度

成本模型:

• 按数据量、告警数还是用户数计费

• 日志源增加时的成本变化曲线

六、AI-SOC分阶段落地框架

• 制定AI战略:明确待解决的特定挑战

• 选择核心能力:优先分诊、调查自动化等基础功能

• 实施PoC:使用真实告警数据验证效果

• 信任构建期(1-2个月):以辅助模式运行并验证决策

• 渐进式自动化:从低风险事件开始逐步扩展

• 运营优化:持续校准模型与策略

七、成效评估指标

短期(0-3个月):

• 告警分诊时长缩短

• 告警覆盖率提升

• 人均处理告警数下降

中期(3-9个月):

• 平均响应时间(MTTR)降低

• 误报率减少35%以上

• 分析师倦怠率下降

长期(9个月+):

• 跨事件类型的稳定自动化表现

• 可预测的运营成本

• 审计与合规效率提升

信息来源:51CTO https://www.51cto.com/article/827435.html

 
 

上一篇: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

下一篇:2025年10月24日聚铭安全速递